去日本留學的同學們由于對日本環(huán)境與衛(wèi)生不太了解,所以要少去陌生環(huán)境預防安全與衛(wèi)生問題,今天芥末小編就帶同學們了解一下日本血吸蟲病,去日本留學的同學們注意一定要少去這些地方!
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1904) 即血吸蟲,又稱裂體吸蟲。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于人體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蟲病。寄生于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三種:即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蟲,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蟲以及流行于亞洲的日本血吸蟲。此外,還有間插血吸蟲、湄公血吸蟲可以寄生人體。在我國因只有日本血吸蟲病流行,故通常將日本血吸蟲病簡稱為血吸蟲病。
日本最大的感染地帶山梨縣在1996年2月宣布日本血吸蟲病流行之終結,2000年福岡縣也宣言片山釘螺(學名:Oncomelania nosophora)的滅絕。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日本血吸蟲(感染)在2B類致癌物清單中。
日本蟲名稱介紹
【中文學名】日本血吸蟲
【拉丁學名】Schistosoma japonicumKatsurada ,1904
即血吸蟲,目前僅流行于中國南部12省、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因在日本首次發(fā)現(xiàn)此蟲,故得名。

日本血吸蟲外形特征
1、成蟲
雌雄異體,蟲體呈圓柱形,似線蟲,雌蟲常處于雄蟲的抱雌溝內,呈合抱狀態(tài)。雄蟲較粗短,乳白色,蟲體扁平,發(fā)達的口吸盤和腹吸盤位于蟲體前部,腹吸盤大于口吸盤。蟲體自腹吸
盤以后,兩側體壁向外延展并向腹面卷折而成溝槽,稱抱雌溝。睪丸常為7個,串珠狀縱形排列于腹吸盤后的蟲體背側。雌蟲較細長,呈圓柱形,前段較細,后段較粗。因蟲體腸管內含有紅細胞被消化后殘留的黑褐色色素而呈暗褐色。一個長橢圓形的卵巢位于蟲體中部,子宮開口于腹吸盤下方的生殖孔。
2、蟲卵
橢圓形,淡黃色,卵殼薄而均勻,無卵蓋,卵殼一側有一小棘,表面常有許多壞死組織殘留物。
日本血吸蟲生活史
成蟲寄生于人體及多種哺乳動物的肝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系統(tǒng)中。雌雄蟲合抱,交配后,雌蟲產卵于腸黏膜下層小靜脈末梢內,蟲卵主要分布于肝臟及結腸壁組織,少部分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在水中孵出毛蚴,如遇釘螺則侵入其體中,毛蚴在釘螺體內經過母胞蚴、子胞蚴無性繁殖階段發(fā)育和增殖,產生大量的尾蚴。尾蚴自螺體內逸出后,借尾部擺動,遇到人或易感染的動物而從皮膚鉆入,脫去尾部,變?yōu)橥x。童蟲隨血流或淋巴液到達右心、肺,再到達左心,進入肝內門脈系統(tǒng)繼續(xù)生長、發(fā)育,直至性器官初步分化時,雌雄童蟲開始合抱,然后移行到腸系膜靜脈定居,逐步發(fā)育為成蟲并交配產卵。
日本血吸蟲傳播疾病
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于人體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蟲病。寄生于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三種:即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蟲;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蟲以及流行于亞洲的日本血吸蟲。在中國因只有日本血吸蟲病流行,故通常將日本血吸蟲病簡稱為血吸蟲病。日本血吸蟲病在中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十三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嚴重流行,解放初期估計有患者千余萬人。是中國危害最嚴重的寄生蟲病。解放后政府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防治工作,流行情況得到基本控制。但文革期間,由于預防工作中斷,使血吸蟲病又復流行和蔓延。積極開展防治工作仍很有必要。
日本血吸蟲治療藥物
急性血吸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復合物病或血清病。在血吸蟲感染的早期,尾蚴和移行的童蟲可刺激宿主產生抗體,但抗體的水平較低。當童蟲發(fā)育為成熟成蟲并大量產卵時,蟲卵釋放出來的大量蟲卵可溶性抗原,刺激宿主迅速產生抗體,在抗原過剩的情況下,形成可溶性抗原抗體復合物造成血管損害而致病。當新的抗體迅速形成并超過抗原含量或當蟲卵周圍肉芽組織形成,將抗原隔離時,則病情可終止。
長期以來,酒石酸銻鉀是主要的特效藥。70年代發(fā)現(xiàn)吡喹酮,是血吸蟲病防治史上的一個突破,現(xiàn)已完全取代酒石酸銻鉀。
日本血吸蟲病原學
日本血吸蟲雌雄異體,寄生于人畜終宿主的腸系膜下靜脈,蟲體可逆血流移行于腸粘膜下層的靜脈末梢。合抱的雌雄蟲交配產卵于小靜脈的小分枝,每蟲每天可產卵2000~3000個。卵呈橢圓形,70~100×50~60μm,殼薄無蓋,色淡黃,側方有一小刺。蟲卵在血管內成熟,內含毛蚴,毛蚴分泌溶細胞物質,透過卵殼入腸粘膜,破壞血管壁并使周圍腸粘膜組織破潰與壞死。由于腸的蠕動,腹腔內壓力與血管內壓力的增高,使蟲卵與壞死組織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入水后在20~30℃經12~24小時即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動的毛蚴1~2天內,遇到釘螺(中間宿主)即主動侵入,在螺體肝、淋巴腔內、發(fā)育為母胞蚴、子胞蚴,再經5~7周形成大量尾蚴,逐漸逸出螺體外,尾蚴入水或逸出于河邊或岸上青草露水中。終宿主接觸水中尾蚴時,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膚,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膚組織,脫去尾部進入表皮變?yōu)橥x。童蟲侵入真皮層的淋巴管或微小血管至靜脈系統(tǒng),隨血流至右心、肺、左心進入體循環(huán),或由肺穿至胸腔,通過橫膈入腹腔。約經4天后到達腸系膜靜脈,并隨血流移至肝內門脈系統(tǒng),初步發(fā)育后再回到腸系膜靜脈中定居,在此,雌雄合抱,性器官成熟,產卵。從尾蚴經皮膚感染至交配產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為30天左右。成蟲在宿主體內生存2~5年即死亡,有的成蟲在病人體內可存活30年以上。
日本血吸蟲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于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地。中國則見于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的十三個省、市、自治區(qū)的三百三十三個縣市。臺灣的日本血吸蟲未見有人體感染。本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傳染涁日本血吸蟲患者的糞便中含有活卵,為本病主要傳染源。船戶糞便直接下河以及居民在河邊洗刷馬桶是水源被污染的主要原因。隨地大便,河邊糞坑及用未處理的新鮮糞便施肥,被雨水沖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病畜(牛、羊、犬)及鼠等含有蟲卵,隨糞便排出,污染水源。
釘螺:為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是本病傳染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釘螺喜棲在近水岸邊,在湖沼地區(qū)及蘆灘洼地上最多。在平原地區(qū)孳生于土質肥沃,雜草叢生,水流緩慢的潮濕蔭蔽地區(qū),溝渠最多,岸邊次之,稻田中最少。釘螺感染率以秋季為最高。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皮膚,粘膜與疫水接觸受染。多通過游泳洗澡、洗衣、洗菜、淘米、捕魚捉蟹,赤足經過釘螺受染區(qū)等方式感染。尾蚴侵入的數量與皮膚暴露面積,接觸疫水的時間長短和次數成正比。有時因飲用疫水或漱口時被尾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
(三)易感性 人與脊椎動物對血吸蟲普遍易感,流行區(qū)以學齡兒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以后逐漸下降,此與保護性免疫力有關。
預防日本血吸蟲
消滅傳染源
人畜同步化療是控制傳染源的有效途徑。吡喹酮是當前治療血吸蟲病的首選藥物,具有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特點。人群化療措施分為全民化療,選擇性化療和高危人群化療三種。各地可根據當地的流行程度,因地制宜。
切斷傳播途徑
1.滅螺:滅螺是切斷血吸蟲病傳播的關鍵,主要措施是結合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改造,改變釘螺孳生地的環(huán)境以及局部地區(qū)配合使用殺螺藥。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使用的化學滅螺藥為氯硝柳胺。在短期內不易消滅釘螺的湖沼洲灘地區(qū),采用建立“安全帶”的方法,即在人畜常到的地帶(稱易感地帶)反復滅螺,以達到預防和減少感染的目的。
2.糞便管理:感染血吸蟲的人和動物的糞便污染水體是血吸蟲病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管好人、畜糞便在控制血吸蟲病傳播方面至關重要。由于人尿和尿素分解后產生的氨能殺滅蟲卵,因此采用糞、尿混合貯存的方法殺滅糞便中的蟲卵,有助于控制血吸蟲病的傳播。
3.安全供水:結合農村衛(wèi)生建設規(guī)劃,因地制宜地建設安全供水設施,可避免水體污染和減少流行區(qū)居民直接接觸疫水的機會。尾蚴不耐熱,在60度的水中會立即死亡,因此家庭用水可采用加溫的方法殺滅尾蚴。此外,漂白粉、碘酊及氯硝柳胺等對尾蚴也有殺滅作用。
保護易感者
人類感染血吸蟲主要是人的行為所致。加強健康教育,引導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生產、生活方式,對預防血吸蟲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難以避免接觸疫水者,可使用防護藥、具,如穿長統(tǒng)膠靴、經氯硝柳胺浸漬過的防護衣或涂擦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等防護藥物。由中國學者自行研制的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對童蟲有很好的殺滅作用。
血吸蟲病的防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一的防治措施很難奏效。世界衛(wèi)生組織針對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于1984年提出了人畜化療結合健康教育,輔以局部或季節(jié)性滅螺的策略。目前中國防治血吸蟲病的基本方針是“積極防治、綜合措施、因時因地制宜”。積極防治是指積極治療病人和開展各種預防措施,綜合措施是指治療病人、病畜、滅螺、防護、糞管、水管及宣傳教育同時進行的措施,因時因地制宜是指在不同類型流行區(qū),根據不同的流行因素,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如在釘螺難以控制的湖沼地區(qū)和大山區(qū),采取以化療為主導和有重點的消滅釘螺,而不是強調以消滅釘螺為主的綜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