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面對老齡化加劇和科技產(chǎn)業(yè)人才缺口,日本推出“40萬留學生計劃”,目標在2033年前將留學生數(shù)量從31.8萬提升至40萬,并將留日就業(yè)率從48%提高至60%。
招生政策改革:
從2026學年開始,日本將大幅放寬大學對國際學生的招生名額限制。經(jīng)濟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等規(guī)模較大的院系可在原定招生人數(shù)基礎上增加5%,而規(guī)模約100人的院系擴招比例可達120%。這種結構性擴招特別向博士項目傾斜,政策顯示本科生擴招比例為5%,碩士生20%,而博士生高達33%。東京大學等頂尖學府已宣布將在2027年新設全英授課的設計學院,早稻田大學也持續(xù)增加英文授課項目,體現(xiàn)了這一政策的快速落地。
語言要求:
對于傳統(tǒng)日語授課項目,文科專業(yè)通常要求JLPT N1水平,理工科要求N2,而部分私立大學甚至接受N3。更為創(chuàng)新的是,政策允許用正規(guī)教育機構的日語學時證明(如150小時以上學習記錄)替代等級考試證書,這對理工科和英語授課項目學生尤為有利。
同時,英語授課項目(SGU)從原有的37所大學擴展至更多院校,托福80分或雅思6.5分可以替代日語成績申請部分專業(yè),如東京工業(yè)大學的機器人工程碩士課程。
簽證優(yōu)化:
從2025年4月開始,日本全面推行電子化簽證申請系統(tǒng),將審核時間從原來的3個月縮短至1個月以內(nèi),并引入預審查機制,允許學生在獲得正式錄取前提交材料進行預先審核。
畢業(yè)后,留學生可申請有效期長達2年的"特定活動簽證"用于求職,比原來的1年期限更加寬松;理工科畢業(yè)生若符合條件,還可申請5年期的"未來人才簽證",這幾乎等同于長期居留資格。
生活支持:
日本將留學生合法打工時限從每周28小時提高至35小時,按照東京每小時1000日元的打工收入計算,每月可多賺約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00元),顯著緩解生活壓力。
同時,政府優(yōu)化了獎學金體系,重點扶持理工科、護理、農(nóng)業(yè)等關鍵領域,如JASSO每月4.8萬日元獎學金和文部科學省每月15萬日元獎學金。私立大學學費減免比例最高可達50%,而國立大學更是提供最高90%的學費減免外加每月14萬日元補貼。
STEM領域成為此次擴招的重點方向,特別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材料科學、生物科技等前沿學科。政策為這些專業(yè)提供了"紅利疊加"效應:不僅招生名額大幅增加,還配套了更優(yōu)厚的獎學金和更便利的就業(yè)通道。理工科畢業(yè)生通過"高度人才積分制度"可獲得額外10-15分加分,顯著加速永住申請流程;政府還為這些專業(yè)提供定向補貼,AI、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的獎學金金額上浮20%。
博士教育33%的擴招比例遠超其他學歷層次。這種設計反映了日本對高端科研人才的渴求,特別是在基礎科學和關鍵技術領域。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頂尖學府新增全英文博士課程,直接對接企業(yè)研發(fā)基金,強化產(chǎn)學研結合。政策還為高學歷高收入(年收入2000萬日元以上)的外國人才開設快速通道,來日后1年即可申請永住,而普通工作者通常需要10年。這種"高端人才直通車"模式彰顯了日本參與全球人才競爭的決心。
亞洲生源特別是中國學生成為日本的重點招攬對象。目前中國留學生占日本國際學生總數(shù)的38%-40%,是最大的留學生群體。新政策中的多項便利措施,如中文申請材料、與中國學制銜接的秋季入學、線上遠程考試等,都明顯針對亞洲學生需求設計。日本大學還加大在東南亞國家的宣傳力度,通過提供更適合當?shù)貙W生經(jīng)濟條件的學習方案擴大生源基礎。這種區(qū)域聚焦既考慮了地緣因素,也反映了日本與亞洲國家日益緊密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
早在2008年,日本就實施了“30萬留學生計劃”,旨在通過20年的時間,吸引超過30萬外國留學生來日學習。如今,新的“40萬留學生計劃”再次吹響了集結號,預示著未來十年日本留學的巨大潛力。